365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365看书 > 大国崛起1857 > 第四百零九节 变化

第四百零九节 变化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新的时代已经到来,至少在东方的大明国,已经到来了。

陈芝廷说的这些都属于新时代的变化。

但他说的是大事,反倒不是这些变化中最激烈,也不是最重要的。

陈芝廷说的铁路,矿产,外交都是变化,但这些变化往往是战略性的,对民间的影响却不大。

朱敬伦登基之后,加速了民间的变化。

最显著的有两个,一个是茶叶贸易不断的扩大,生产这几年扩大了整整一倍,但是贸易额却扩大了三倍,主要原因是随着商路的打开,俄国人这几年对茶叶的进口大副增加,历史上,俄国人的茶叶需求增长,一度让中国知道1890年代茶叶出口一直呈现增长状态,而在70年代开始,中国茶就慢慢失去了英国市场,印度茶在80年代就开始占领了英国九成的市场份额。

俄国茶叶的增长,竟然能够抵销英国茶叶的损失,可见这个规模的庞大。

市场增加的同时,必然导致价格的高涨,所以这几年茶市异常的火爆。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大明。同时朱敬伦前些年买下的种子也生根发现,大家看到用现代化茶厂加工出来的茶叶价格更高之后,喜欢扎堆的中国人很快办起了茶厂,中国人自己办成功后,跟风的人就更加踊跃,短短一年时间,茶叶工厂几乎遍地开花,通过茶厂加工的茶叶已经达到了一半,可以说至少在茶叶加工这个领域,大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。

茶厂的大规模出现,尽管让中国茶叶整体品质提高,可是却让原材料变得紧缺起来,大多数茶叶都拿到茶厂加工,导致高档茶叶价格有所回落,但过去的廉价茶叶价格却被抬了起来,连茶末的价格都涨到了20两一担的时候,这就让西方贫困阶层喝茶变得有些困难了。

所以英美两国才想要继续扩大中国茶叶的产量,英国态度还好一些,他们主要是看到美籍爱尔兰人托马斯在中国开辟茶园的成功,以及皇家在鹤山拥有了一座古老茶园,不想美国人独占中国茶叶生产,见到美国提议允许洋人在中国开辟茶园的提议之后,他们紧跟林肯总统的提议,也希望英国商人可以在中国开辟茶园。

朱敬伦重视的另一个变化则发生在缫丝行业。

朱敬伦登基后,将工部这个清水衙门交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陈启沅,这个小人物在官场上没有资历,自己都诚惶诚恐,但是朱敬伦告诉他,工部不止要管国家工程,还要管理民间工场生产,包括那些手工业作坊到大工厂,都归他管,连兵工厂都直接划归工部直接管辖。

这种权力的扩大让陈启沅更加惶恐,做事生怕做不好,在其他方面都是谨小慎微,可是唯独在缫丝行业他颇为雷厉风行,朱敬伦也多次鼓励过他,越是鼓励,他越是在这个行业发力。

原因很简单,这个行业他熟,大明第一座缫丝厂就是他建立的,盈利颇丰,他始终坚持认为缫丝厂是一件大好事,他到处宣扬那种“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,拿两个人的工钱”的理念,现代化的蒸汽缫丝将旧作坊的效率提升了十倍,他觉得这能大大提高工人的收入。

所以陈启沅上任这半年来,邀请了广府各县大大小小上千个乡绅、富商到他家的缫丝厂参观过,他不但免费传授技术,政府还给贷款最高一万两银子,陈启沅当初借了八千两,就采办了一套陈联泰铁作坊仿制的机器设备还买了一台蒸汽机,现在政府借一万两银子,绰绰有余了。

在他的鼓动下,广泛种植桑蚕的广府十四县大量的乡绅和商人投入了缫丝业,首先他们看到是工部的尚书让他们做的,其次他们看到干这个行当确实能挣钱,再次缫丝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,大家对其中的抵触最轻,并不认为是什么怪诞的玩意儿,远没有对喷火的火车那么惊惧。

还有尚书家的缫丝厂作为例子,于是大多数人心理有意,又想赚钱的,加入这一行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当然也有排斥的,总体来说进入这行的人很踊跃。

结果就是短短半年时间,就有上千家小型缫丝厂成立,其中大多数甚至连蒸汽机都没用,只是采用了陈启沅后来发明的脚踏缫丝机,效率比传统缫丝机只提高了四倍。但采用蒸汽缫丝的工厂,也有三百多家,主要的障碍是很难找到懂得操作蒸汽机的机械师。

这三百多家大工厂,有一百家都在南海县,另外一百来家在顺德县,其他分布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,可以说缫丝产业已经开始进入蒸汽机时代了。

不好的是,在这个行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,朱敬伦主要是通过报纸得到这些信息的,他看到很多舆论抨击这些产业,认为他们夺取了普通缫丝户的生计,他们是从民生的角度出发,影响力很大。

同样的时代,同样的教育背景,偏偏就能诞生出前卫者和保守者,陈启沅当年参观西方的机器工厂,他看到的是数十倍的效率提升和数倍的收入水平,而那些保守者看到的却是传统行业的凋零,普通丝户的生计。

历史上,陈启沅后来的缫丝厂不得不关闭,他堂兄家的缫丝厂更是被人砸毁,当地县令也是以这一套理论,禁止陈家再开启缫丝厂,陈启沅被迫将缫丝厂迁往澳门,就是因为这些老旧的思想。

但现在尽管舆论在谴责,可还没发生防止工人砸毁机器的事情,因为陈启沅的地位,跟历史上不一样,现在他是工部尚书,是朝廷大员,还没人敢到他家里去闹事。就好像顺德的温家等大家族办的缫丝厂就始终没遇到大的阻碍,同样的事情,不一样身份的人来做,有时候结果也是不一样的。

对于这些,朱敬伦只看,不说,他不发表他的个人态度,他任由民间自己去博弈,他认为时代的转变不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,强人政治短期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,但是后果太严重了,贻害数十年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