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性无违顺,本来是没有违顺、苦乐种种的这个感受,这个人无端起妄,用二个手掌互相搓摩,在空相摩,于空相摩,就是根尘相对,因此产生了涩滑冷热种种的感受诸相。[涩]比喻三途,[滑]比喻人天,[冷]比喻二乘,[热]就比喻权教菩萨。
???[此显受阴即藏性]。表示受阴当体非因缘,非自然,就是藏性。[以下开一心法为四阴]。开一个心法为四阴——受、想、行、识,我们上次已经讲过了。[受即遍行五心所中受心所],因为它的觉受特别的强,[以领纳为义]。所有一切众生,只要碰到一切事情,五根攀缘五尘,一定会有种种的领受、领纳,所以,这个受心所,在五十一心所法特别的强,因此特别的列出来。
???[领纳违(苦境)、顺(乐境)、俱非(不苦不乐)、境相,而生苦、乐、舍],这个舍是[(苦乐双舍即不苦不乐也)三受],就是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。这比喻说,一切众生所有的感受,不是苦受就是乐受,要不然就是舍受。[虽诸识中,皆有受心所,而前五识根境相对,受之用偏多,受之力最强,即以五识为受阴。此文就自法为喻,以身识领受触尘之境],因为用二手手掌搓摩。[但事出假设,又偏约身识,故得为喻耳]。用身识来比喻,眼识、耳识、舌识、身识,用身识来为自已作比喻。
???[譬如有人,即假设有此一人,手足宴然安静,百骸调和顺适],就是没事儿。[此喻真如不动,性德自如。忽如忘生者:忽然忘其有生,即不知有身之谓也]。也就是忘记了色身的存在,因为没有太多的刺激。[大凡人生,有苦有乐,觉得有身,而受苦乐之境,若无苦乐,即不知有身。忘生,亦可作忘身解,尚且不觉有身,而安知有受耶?违是苦受,顺是乐受,苦、乐两无,并身亦忘,正属舍受]。这个舍受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痴受,或者是叫做无记受,也不能分辨苦、乐,也不能说他有觉性,因此叫做痴,痴受或者叫做无记受。[喻心体离念,无受阴故,以舍受难破],舍受难破就是没有办法觉察到。为什么难破呢?因为难以觉察,不苦不乐就很难觉察,落入比较微细的痴受。[故下只约苦、乐]容易觉察到的[二受破]。
???[其人无故以二手掌,于空]就是在虚空,在虚空当中[相摩者:无故即无端起妄];无端起妄就是六祖讲的:无端起知见,情存一念觉,宁越昔时迷。就是我们莫名其妙的就起知见,知见就是头上安头,本来真如自性心性不动,莫名其妙就加一个念头,这个念头就是知见立知,知见本身是通达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;可是我们现在不是,把真知转换成妄知,所以叫做头上安头,就是六祖讲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