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365看书 > 李娜微讲堂 > 三希的多舛命运

三希的多舛命运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对于那些任意挥霍家财不争气的子孙,我们常常会冠以一个很不客气的词“败家子”。英语里也有个很形象的词black sheep,就是羊群里的那只黑绵羊。当乾隆皇帝在他的书房“三希堂”里赏玩他那三件最爱的宝贝,也就是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的《伯远贴》

的时候,他万万也不会想到,自己的后人会把这些宝贝给“盗”了去。乾隆家的那只黑绵羊名叫溥仪。

自打民国成立之后,溥仪知道自己呆在宫里的日子不长了,就打起了“盗宝”的主意。怎么盗呢?他以赏赐弟弟溥杰的名义,将故宫文物大肆偷运出宫,兄弟俩忙活了半年多,把什么《清明上河图》啊,《资治通鉴》的原稿啊,很多国宝都带出了宫。但是“三希堂”的三件书帖因为名气太大,好多眼睛盯着,所以溥仪不敢贸然下手。直到1924年11月5日的这天下午,溥仪被强令出宫。路过神武门的时候,守城的士兵在他的随身包裹里搜到了三希堂的头号宝贝《快雪时晴帖》。当时天也黑了,人也下班了,这件宝贝无处可放。于是有人提议到街上买了一保险柜。那天晚上一大号保险柜里只放了几张纸,还派了士兵严加看守。《快雪时晴帖》侥幸逃过一劫,但“三希堂”里的另外两件宝贝却没了踪影。据说是被一位老太妃偷偷“顺”回了娘家,倒卖给了古董贩子。

溥仪出宫后,紫禁城也改了名叫故宫博物院。1928 年6月3日,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,此人是张作霖的手下,来的目的是替张大帅索要一件心仪已久的宝贝——《快雪时晴帖》。易培基急中生智编了谎话说存放《快雪时晴帖》的保险柜要三把钥匙才能同时打开,其中一把在冯玉祥手里。因为当晚张作霖就要离京赶赴沈阳,现找人开柜子是来不及了,只得暂时作罢。没想到就在十几个小时之后,张作霖就被日本人炸死在了皇姑屯,国宝又逃过一劫。后来《快雪时晴帖》随同故宫大批南迁文物几经转徙,到了1948年解放前夕,被蒋介石带去了台湾,现在就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神奇的是,《中秋帖》与《伯远帖》也曾到过台湾,差一点与《快雪时晴帖》在他乡聚首。原来这两件流落民间书帖被大收藏家郭葆昌买下,他身前曾表示百年后要将这两件书帖无条件归还故宫。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也是只“黑绵羊”,日子过不下去了,就把老爸的遗嘱抛在脑后,靠卖文物糊口。

北京快解放的时候,他把两件宝贝带到台湾,想卖给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但当时国民党自顾不暇,也管不了这两件书帖了。郭昭俊只好把它们抵押给了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。眼看抵押期限就要到了,郭昭俊拿不出钱,英国银行就极力劝说他把“二希”卖给银行。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周恩来总理得知了此事,很快做出批示:用50万港币购回这两件宝物。50万在今天不算什么大数字,可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,全国的外汇储备才1. 57亿美元,50万港币可就是笔巨资了。

1951年12月27日,《中秋帖》和《伯远帖》回到了北京故宫,此时距离“二希”离开紫禁城,已经整整过去了 年,而“三希”之首的《快雪时晴帖》却仍然海山阻隔,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“三希”何时能够重新聚首,我们不知道,但却满怀期盼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