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串串黑色烟雾紧跟着高速俯冲的日军飞机。
这是独立38旅阵地前面的20毫米防空炮弹爆炸的效果。前线大量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都被东调,用于支援范宇的右线战场。而山西战场上,只留下2个中队战斗机拦截日军飞机。很显然,要防御这么大面积的战场,这点飞机是不够的。就算是有预警雷达为战斗机提供引导,可战斗机也必须要有添加燃料和装弹的时间,所以时不时的就会有日军飞机溜进战场来四处扫射和投弹。
哒哒哒……
高射机枪也加入了拦截的行列。
这架零式轰炸机固执的继续俯冲,丝毫不在乎眼前横飞的子弹和不断爆炸的炮弹。只见他丢下2颗航空炸弹,然后试图拉起飞机!
嘭!
机头刚好抬起的瞬间,高射机枪子弹从日机的某个部位扯下了一片东西,日机立即拉出了长长的黑烟。这架单引擎轰炸机稍微摇摆了一下,犹豫了一下,然后机头一压,向着地面再次俯冲。所有眼见的人都很明白,鬼子的飞行员这是要驾机向某个目标冲撞,和目标同归于尽。小鬼子也同样顽固,就是死也要拉个垫背的。
电闪雷鸣之间,防空炮弹,高射机枪子弹利用零式轰炸机犹豫而速度减慢的那一瞬间,几乎同时找到上目标。整个日军飞机哪里能承受如此猛烈的打击,顿时变成一个橘黄色火球,四分五裂,残片如同天女散花般飘落。已经接近疯狂的独立38旅防控部队,依旧不依不饶的将高射机枪子弹向稍微大一点的残骸射去。这一举动,吓得其他日军飞机再也不敢低空扫射了。
轰——轰——
刚才日军飞机丢下的炸弹尖叫着,一头扎进土里,在1辆正在“释放”士兵的装甲汽车附近爆炸。巨大的气浪,将装甲汽车整个的掀翻了!好在大部分步兵已经下车,人员损失不大。
……
范宇双眼紧盯着地上的作战地图,眉头紧锁着,他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压力。他所谓的全面进攻已经开始,可他却没有进行过战术推演。对范宇来说,这一次的进攻,一切似乎都不在他的掌握之中。但是箭已经射出去了,哪里还有回头路可以走?
由于没有远程炮火的支援,范宇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空军调到东线来。其中bf-109战斗机负责拦截日军战斗机和轰炸机。蚊式战斗轰炸机,则负责对地轰炸支援步兵行动及对漏网的日军飞机进行拦截。b-17中型轰炸机则负责对周围日军的基地进行高空水平轰炸,以阻止日军的增援。c47运输机负责对地面部队进行后勤补给。
日军指挥官估计眼睛盯死太原了,根本没有注意到夹子沟这边的战事。到现在为止,夹子沟及周边战场的制空权已经牢牢的控制在周卫国手里。而太原方向,因为没有留下太多的战斗机,所以自己只能和日军空军平分秋色。
范宇的注意力不在太原,而在夹子沟附近。他的目的,不仅仅是要救回殿后的部队,同时还要吃掉身后的这些追击的日军。可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次行动,为什么同时要向太原发动攻击呢?就好比2个人打架,那肯定是要把力量集中到一处,然后狠狠打出去。这范宇出的是2个拳头同时打出,是不是太贪心了一点呢?破绽百出啊!
据范宇战后回忆,这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啊。
东线这一带,他范宇的部队部署较少,主要的兵力都放在了太原正面和西面。虽然前面的作战已经取得的不小的战绩,不过也暴露出自己的实力,这引起了日军的警觉。在解救被俘人员的战斗中,源源不断的侦察让范宇心里越发感觉不安。范宇知道,小鬼子善于打包围战,即便是兵力不足的情况下,日军也会使用正面强攻,侧面迂回的办法,切断敌军的后路,造成敌军的混乱,这也是范宇善用的战法。
前面的战斗中,小鬼子吃了一个大亏,便放弃了太原正面战场,在更西面的牛头咀发动了进攻。可晋绥军拼死抵抗,日军进展缓慢。正面和西线打的如火如荼,而这东线却显得过于平静了点。东线,山区较多,小鬼子正好可以利用这里交通不便,不利于装甲部队展开的地形优势。范宇曾经设想,如果自己是日军指挥官,也会考虑从东线发动新的攻击的。更何况,现在太原附近已经吸引了不少中国部队了。
随着更多的侦察转移到东线,范宇发现了数个的日军的屯兵点。在这植被茂密的山区,小鬼子干嘛要在这里驻兵?这似乎已经印证了范宇的猜测。更有,日军派出来搜索和追击自己的部队已经超过了1个半联队,而且他们都是擅长山地战的部队。范宇已经领教了这些山地部队的实力,按理说,这么精锐的部队,任何一个指挥官也不会放在山区搞防御!这完全就不符合常理。换句话说,小鬼子原本就在东线秘密集结部队,准备发动攻击!
所以说,范宇这一次的进攻并不是头脑发热。他是要在日军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,抢先发动进攻!先下手为强!
“那为啥要2线作战呢?要知道,这可是兵家大忌啊。”一个学员在的课堂上如此提问。
“兵力问题!”教官回答道:“此时,整个太原战场上,我军只有1个步兵团部署在东线,而且没有后备部队,指挥官又不可能从正面战场上撤下部队增援东线。有一句话,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了,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。我们的长官,正是如此。在正面战场上,我军无论是火力配备,还是兵力及士气,都远远的高于日军。攥紧拳头,狠狠的向对手的要害打去,让他自顾不暇,才有机会解决东线的威胁……”教官说完,清了清嗓子。
“哦!”提问的学员恍然大悟般的点点头……
本文由小说“”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