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需强调说:“众位将军一心一意,我们的联军才能无往不胜。如今我魏国大王也已将安邑军事托付苏丞相,万望众将悉心听从苏丞相号令,三军协调一致,如手之使臂。”
陈需说着,拱手抱拳,向着诸位将军致礼。然而,他的眼睛却有意无意地瞥了一眼张仪,因他是一个细心和周到的人,他惟恐张仪与苏秦同出师门,但此刻张仪却要听命于苏秦,心中有不快的情绪。
然而,陈需看到张仪也拱手还礼,神色十分平静,并无半点风浪起于脸颊。
众将领命,分头准备,苏秦自己也整一整衣冠,出了大帐,乘坐着自己的高大马车,率先来到了临云小城的东门。
稍等片刻,诸将到齐。苏秦在前,众将紧随其后,出了东门,在城外恭候。
他们一行人在东门外等候了半个时辰,远远地望见了东门外的官道上有轻尘飞扬起,赵军看来已经到了不足一里之外。苏秦命令车夫驱车向前,又往前多迎接出了一里多路。
靠近时,苏秦才看到赵国的援军浩浩荡荡的,在官道上绵延有二里多长,他们排着整齐的列队,骑兵在前,步兵随后,有条不紊地行进着。在队伍的前列,行驶着五、六辆兵车,兵车的前面是前驱导引的几十名赵国骑士。
苏秦见此情景,心中更是安慰:看来赵侯赵语并没有退缩逃避,此番赵国援军奔赴安邑战场的士卒,估摸着也足有三万之众。
这真是雪中送炭,赵国如果所派出的援军很少,苏秦又以什么军力对抗十万的秦军。即便秦军仍留下部分兵力围困安邑,不出动全部兵力奔袭临云城,但是以齐、魏联军的不足三万军力,仍然无法匹敌。
如今赵国的这些人马的到来,才能缓解兵力的不足。因此,苏秦望见赵国援军的队列,不由得心头一松,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。
他吩咐车夫将马车停下,跳下了车来,站在官道旁、马车边,等候着赵国领兵的将军。与苏秦随行的众将,见主将下车,他们也纷纷靠近过来,下马列队,整齐地肃立。
还有那临云城中带出来的近三万齐、魏联军的将士,也正立在官道的两侧,身穿战甲,手执兵刃,精神抖擞。他们也得到了消息,知道赵国援军即将到来,欢呼雀跃了一番。
人多方才能势众,对于合纵国的联军,这是个巨大的利好讯息,对于士气的提振,无疑作用颇大。
苏秦派出身边的传令兵与赵国援军接洽,不久他就看到赵国援军中的那几辆马车迅速向前方开拔过来。
马车接近苏秦前方十丈,缓缓停下,从车上下来了六、七个人,他们疾步向苏秦所在地赶了过来。
苏秦定睛瞧着赵国援军中的领头之人,一见之下,心头不由得一惊。原来带头之人正是赵国宗室贵族赵希,那个曾经在当日封赵国丞相典礼上为难过自己的人。
后来,两个人在孟氏姐妹的斡旋下,才得和解。不过,赵希对于合纵策略,并没有多大的兴趣,他是主张先内政、后外务的。
苏秦一见到赵希,心内有些异常的情绪涌现,是一丝不快,夹杂着一丝旷达,总之并不能如同未见赵国援军前那般兴奋。
苏秦再看看随着赵希前来的人,看到了都尉周绍和孟婷等人,却不见了原本从临淄城派回去求援的孟娣,心想:“孟娣怎么没有一同前来,她可是说服赵侯赵语派出援军的正主儿。”
容不得苏秦多想,赵希领着赵国的将军们已经来到了身前。赵希身上也披挂上了战甲,他本是一个文臣,能有这身打扮确属不易。他穿着战甲,行动明显不便,但赵希努力地控制着,不显出笨拙和慌张。
苏秦上前一步,要拉住赵希的手时,却见赵希抱拳躬身,向苏秦行礼,口中说道:“苏丞相在上,请受赵希一拜。甲胄在身,不能行跪拜大礼,恳请丞相宽宥。”
赵希说出了这番话,苏秦又是一惊,心说:“这赵希平日里文绉绉的,竟然也懂得军队里的规矩,看来是行前做过充足准备的。”
赵希毕竟还是赵国的一位臣子,他此番举动,让苏秦释然不少,见赵国丞相,应行跪拜大礼,他赵希并没有因故推脱。苏秦觉得赵希应该是能顾全大局的。
苏秦连忙上前搀扶,并同时回道:“赵大夫何必多礼,军中相见,那些繁琐的礼节尽可去掉。快快免礼。”
苏秦一手扶住了赵希的胳膊,一手又向着周绍等将领挥了挥手,示意他们免去行礼,然后再望向了自己感激的心上人——孟婷姑娘。</dd>